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收官、“十一五”規劃的開啟之年,這一段時期,中國外貿風起云涌:油價上漲、摩擦不斷、匯率變化……顯然,我國外貿發展即將進入歷史性轉折期。
五年連續高增長
高新技術產品分量逐年加重 據統計,“十五”期間,我國外貿出口總值由2001年的2661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7620億美元,年均增長30.1%。 隨著總體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入選出口前200位企業的標準也水漲船高,已經由2001年的1.4億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3.6億美元。從排名前200位的企業來看:一是大型出口企業成長迅速。2005年我國外貿出口前200位企業整體出口額達到2218.1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29.1%,平均每個企業的出口規模為11.1億美元,是2001年的3倍。2005年首次出現了2家出口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超大型企業,出口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有51家,比2001年凈增44家。 二是中國的外貿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出口前200位的企業也多來自東部地區。2005年廣東有67家入圍,江蘇的入圍企業由2001年的30家增至49家,這兩個省份就在200位中占據了一半以上。 三是出口商品結構升級離不開大型出口企業推動,2005年我國出口前200位企業出口高新技術產品1471.2億美元,占前200位出口企業出口額的66.3%,比我國高新技術出口占總體出口的比重高出37.7個百分點,而且2005年我國出口前30位的企業中,有26家均是以出口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企業。 四是外貿經營權的放開也釋放了私營企業的經營活力。2005年出口前200位中出現了4家私營企業的身影,這也是我國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縮影。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張麗川對這五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歷程總結出三個顯著變化: 變化之一:外商投資企業的地位穩步提升,私營企業的力量逐步崛起。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為8317億美元,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8.5%,比2001年的50.8%提升7.7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則保持更為快速的發展態勢,2005年進出口額已達到1674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8.2倍,占我國外貿進出口比重也由2001年的1.7%迅速上升至11.8%。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個體工商戶從事進出口貿易從無到有。隨著2004年7月1日我國新外貿法實施,個體工商戶可以名正言順的直接開展對外貿易,2004年我國個體工商戶進出口總額僅為420萬美元,2005年已經躍升至1.4億美元。 變化之二:外貿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明顯,高新技術產品分量逐年加重。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一躍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182億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從17.5%提高到28.6%,提高了11.1個百分點。而同期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傳統大宗商品在出口中比重出現明顯下滑,2001-2005年間僅紡織服裝一項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就下降了5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商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正逐步讓位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變化之三:地區外貿發展層次明顯,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此消彼長。東部沿海省市始終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體力量。出口前10位的省市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90%以上?!笆濉捌陂g以珠三角為發展中心的廣東省仍然是一枝獨秀,但是它的地位受到了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江蘇和浙江3個省市的挑戰。
高增長緊隨隱憂
張麗川認為,“十一五”規劃期間,是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但外貿已然面臨著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是中國出口增長面臨國際市場日益飽和的壓力,增長空間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約束。 二是我國外貿發展逐漸進入了高成本時期,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壓力也在逐步上升。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一直是支撐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所在,近年來廣東地區爆發的“民工荒“預示著勞動力價格需要調整,靠犧牲勞動者福利換取出口商品價格優勢的做法需要得到糾正;這兩年國家加大了對“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的調整力度,環境和資源壓力成為制約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三是國際貿易保護日益加劇,我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趨于嚴峻。目前我國遭遇反傾銷的品種已由原來小類商品發展到我國的大宗優勢產品,在服裝、家具、彩電、鞋類等商品上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同時由于我國出口產品知識產權的匱乏,盡管擁有了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卻不得不應付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爭端。 四是對外貿易失衡現象加劇,人民幣匯率逐步進入了一個升值期,企業經營外貿進出口面臨更多的匯率風險。當前,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外貿順差在短期內不可能消失,對歐、美市場持有大量貿易順差的格局短期內也不會改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在一定時期內會加大,這也對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如何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 來自歐盟駐華使團的商務參贊杜思漢表達了對中國外貿足夠肯定的同時也提出,有些方面也需要中國加大力氣去改善,如服務業、金融業,入世之前,歐盟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占有率是3%,現在下降到1%。另外,在技術領域,杜思漢提出,歐洲的電信公司很難進入中國市場。 對此,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中國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個能夠擊破或降低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對進出口產生的限制。 一是要從現在進出口過程中存在的價格戰手段向差異化競爭的方面轉移;另一個方面就是在外貿企業、生產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有關部門之間建立起維護正常合理、規范、透明出口秩序的出口協調機制,并且建立起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相互溝通;第三,處理構建低成本制造的中心與構建低成本創造中心的關系,把低成本的優勢擴展到低成本的創新和服務方面。 如何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認為,我國外貿一直以來的最大問題在于粗放式增長,主要靠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如說彩電、手機、DVD,世界產量第一,世界出口第一。但出口廠商獲得的比較利益是非常低的,基本沒有知識產權。無論是專有技術、專利、商標還是國際的銷售渠道,基本不在中國自己的企業手上。 由于中國企業粗放型增長和在全球化競爭的時候,它對跨國公司全球化的戰略了解甚少,基本上沒有應對能力。比如遇到專利包圍的問題,中國大部分企業沒有還手之力,這給未來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帶來很大制約。 柴海濤提出,中國外貿首先應該從主導出口型變為出口和進口平衡。其次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國家提出自主創新,體現在國際貿易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科技興貿;第二,品牌戰略;第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第四,擴大服務貿易。 |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